泛颍·我性喜临水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出自:泛颍·我性喜临水 更新时间:2017-11-02

《泛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出诗人寄情西湖,想在自然风光中超脱官场的扰攘纷争的心情。诗中写他喜爱颍水、十日九临的情形,从吏民口中绘出一个嗜水成癖的亲切的长官形象。诗中描写了颍水上、下流各不相同的特点。“画船俯仰”六句,出色地绘出水由静态变化动态,“乱我须眉”,且“散为百东坡”的幻象,以及风忽地静止,顷刻间回复到明镜照一影的原状,写得穷形极相妙趣横生。诗人将这动静相生的情态看作是水在与他嬉戏,由此更想到声色货利眩惑世俗之人,得失即在须臾,亦如玩笑。但他说明,不同的是水不磷不缁,不会使人迷失清高良善的本性,既写出了水的品质,也借以自明淡泊之志。最后以友人们同泛颍水各有所赋,也各有所得总束“泛颍”之举。篇中所发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多发人深省。全诗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明畅自然,跌宕多致。

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八月来知州事。元佑(1086—1094)初期,司马光一派上台,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经过多年阅历,看到“新法”实效,认为“不可尽改”,不肯“唯温(司马光封温国公)是随”,因而又为司马光一派所排挤,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出知颍州。当时便有人说:“内翰(翰林学士承旨的雅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郡事。”(《王直方诗话》)秦观也给苏轼寄诗说:“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这首题为《泛颍》的诗,也就是写游湖的事。一方面,政简刑轻(即不去压榨百姓,不去掠夺民财),在封建社会中已算循吏;另一方面,当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失败,原来两派的政见之争,变成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使苏轼无可作为,但求洁身自好,因而以泛颍自娱。

泛颍·我性喜临水: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99277.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注释

⑴颍(yǐng):指颍州西湖,《清一统志》:“西湖在阜阳县西北三里,长十里,广二里。颍河合诸水汇流处也。”

⑵十日:非实数,言其时间短。

⑶湄(méi):水草相接处,即指水滨。

⑷令姿:美好的姿态。令,美好。

⑸不驶:指水流不急。驶,马行迅疾,泛指迅速。不迟:指水流亦不过缓。

⑹漪(yī):微波。

⑺鳞甲:形容波浪。

⑻薄相:轻薄之相,指捉弄、开玩笑之意

⑼臭()味:气味。

⑽眩(xuàn):使人眩惑迷乱。

⑾等:同。儿戏:一作“儿嬉”。

⑿磷缁(lín zī):《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磷,谓因磨而致薄损。缁,谓因染而变黑。后以磷缁比喻受环境影响而起不良变化。

⒀赵:指赵令畴。陈:指陈师道。两欧阳:指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欧阳棐。

⒁参:参悟。天人:指物我之间、客观与主观之间。

⒂观妙:谓观物之妙,即由客观景物悟出自然与人生哲理。

白话译文

我的生性喜爱流水,得到颍州西湖实在是意外。到达任所才不过十天,却有九天到颍河之滨来。小吏和百姓互相说笑:这个太守真是老迈而痴呆。其实并不是太守痴呆,要知道流水自有美好的姿态。环绕郡城十多里,水流不急也不慢。上流的水笔直而澄静,下流的水曲折多波澜。我从画船上俯视明镜般的水面,笑问水中身影你到底是哪位?忽然间风过处水面生出麟甲,吹乱了我的胡须和双眉。水中波底分散成一百个东坡,一会儿风平浪静我的身影又在此地,这哪里是水存心将人捉弄,它不过是和我做片刻游戏。我想到声色气味等东西,使世间小儿七颠八倒头昏目眩,跟水同样都是儿戏之物,水却不会让人本性磨损和改变。赵景观、陈履常和两位欧阳子,都是参悟天与人的尊师,由客观事物找到真谛各有所得,共同赋写泛舟颍河的歌诗。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留半岁·三人一旦同行》 《和陶拟古·萧萧发垂素》 《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留题显圣寺》 《谢人见和前篇》 《至涿州见寄·老人痴钝已逃寒》 《与正辅游香积寺》 《往北山·霭霭君诗似岭云》 《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

《泛颍·我性喜临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