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感事鉴赏
诗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宏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呼啸,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毫无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切。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883)与黄巢作战时,就进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用典故来曲意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所有。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故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会,死后却备受赞叹,这又有什么用。肺腑之言,泻于豪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纳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诗人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
尾联:“日暮长事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首句写桃花的繁盛娇艳——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如妩媚女子,矫美无比。“满树”就树花之“满”,写桃花之繁;“烂漫”从桃开之状,写桃花之盛。“红”写桃花之色;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但是,如果仅是这样描写,这仍然是一般的句子;有了“如娇”的比喻,首句才显得生动而富有神味——“红’就不仅给人浓郁热烈的感觉,而且带有妩媚动人的娇美。“万枝丹彩灼春融”——千枝万树的桃花,红艳如火,仿佛杷春天都烧融了。次句仍写桃花的繁盛艳丽,诗意却推进一层,笔力也较首句更重。首句仅就一树桃花着笔,次句则由一株而扩展到千枝万树,那千枝万树的桃花,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炽烈的火海。映红了碧草、青山、溪流……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炽烈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灼”字、“融”字,笔极重而意极新,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以上两句正而写桃花,实中有虚。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怎能让它千年长在,年年开花结果,以此来显示人间自然界的工巧?“何当”一语,将对桃花的正面描写一笔宕开,引出诗人的愿望。三、四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桃花不仅能装点春色,供人观赏,还能结成果实,给人享用;二是希望桃树长生不死,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两句从虚处落墨,从桃花本身去想象,立意又在桃花之外,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中和三年(883)与黄巢作战时,就进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颈联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用典故来曲意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所有。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故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会,死后却备受赞叹,这又有什么用。肺腑之言,泻于豪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纳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诗人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
尾联:“日暮长事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金桥感事: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31737.html
吴融: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20.html
这是唐代诗人吴融的力作。可以说,在古代咏桃花的诗歌中,本篇是笔力最重,设色最浓艳,立意最积极的一首。首句写桃花的繁盛娇艳——满树的桃花。烂漫红艳,如妩媚女子,矫美无比。“满树”就树花之“满”,写桃花之繁;“烂漫”从桃开之状,写桃花之盛。“红”写桃花之色;由于有“满树”、“烂漫”作铺垫,这“红”的色彩,就显得浓郁而热烈。但是,如果仅是这样描写,这仍然是一般的句子;有了“如娇”的比喻,首句才显得生动而富有神味——“红’就不仅给人浓郁热烈的感觉,而且带有妩媚动人的娇美。“万枝丹彩灼春融”——千枝万树的桃花,红艳如火,仿佛杷春天都烧融了。次句仍写桃花的繁盛艳丽,诗意却推进一层,笔力也较首句更重。首句仅就一树桃花着笔,次句则由一株而扩展到千枝万树,那千枝万树的桃花,就像一片燃烧着的炽烈的火海。映红了碧草、青山、溪流……春天的万物,仿佛都为它炽烈而娇艳的色彩所融化。“灼”字、“融”字,笔极重而意极新,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以上两句正而写桃花,实中有虚。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怎能让它千年长在,年年开花结果,以此来显示人间自然界的工巧?“何当”一语,将对桃花的正面描写一笔宕开,引出诗人的愿望。三、四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希望桃花不仅能装点春色,供人观赏,还能结成果实,给人享用;二是希望桃树长生不死,世世代代开花结果,造福人类。两句从虚处落墨,从桃花本身去想象,立意又在桃花之外,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作者吴融资料
古诗《金桥感事》的名句翻译赏析
-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 - 吴融 - - 《金桥感事》
-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 - 吴融 - - 《金桥感事》
-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 - 吴融 - - 《金桥感事》
-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风 - - 吴融 - - 《金桥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