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忆郎赴边城鉴赏
自从边塞诗盛行后,一般有两个主题,一是写边疆战士浴血沙场及征战的苦楚、思乡的愁怨,一是写征人之妻对丈夫的怀念及独守空闺的寂寞。后一个主题,往往通过为丈夫寄征衣来表现,有名的如陈玉兰的《古意》云:“夫戍萧关妾在吴,秋风吹妾妾忆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罗与之这组《寄衣曲》,也是通过制寒衣、寄寒衣时的心理动态,表示对丈夫的思念。
第一首,写思念丈夫,从忆旧开始。丈夫去边城已有多年,自己便一年一度地捣衣。“几个秋砧月”,极言时间之长,难以挨熬,“秋砧月”三字又切合时令,包容了女子多少次的织布、捣素、裁衣的辛苦,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来。这女子默默捣衣,正同李白诗所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想丈夫回来。三、四句,转而写失望,说如不是还有书信往来,眼前的分离就同死去永无相见之期没有什么两样。这两句,下得很沉痛。以鸿雁代指书信,切合边塞风光,说丈夫离得很远。末句用《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句,予以加深,呼应第二句“几个秋砧月”,表现因为离别太久,相见无期的怨恨与失望。
寄衣诗带说鸿雁,表达对丈夫消息的渴望,也是诗家常用的手法。如张纮《怨诗》云:“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罗与之借鉴了这一手法,翻过一层,写得到音讯但丈夫不能回来引起的悲哀,道人所未道。
这组诗约作于宋理宗端平(1234-1236年)年间,作者屡试不第,又见蒙古北患,故作此组诗。
第一首,写思念丈夫,从忆旧开始。丈夫去边城已有多年,自己便一年一度地捣衣。“几个秋砧月”,极言时间之长,难以挨熬,“秋砧月”三字又切合时令,包容了女子多少次的织布、捣素、裁衣的辛苦,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来。这女子默默捣衣,正同李白诗所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想丈夫回来。三、四句,转而写失望,说如不是还有书信往来,眼前的分离就同死去永无相见之期没有什么两样。这两句,下得很沉痛。以鸿雁代指书信,切合边塞风光,说丈夫离得很远。末句用《楚辞》“悲莫悲兮生别离”句,予以加深,呼应第二句“几个秋砧月”,表现因为离别太久,相见无期的怨恨与失望。
寄衣诗带说鸿雁,表达对丈夫消息的渴望,也是诗家常用的手法。如张纮《怨诗》云:“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罗与之借鉴了这一手法,翻过一层,写得到音讯但丈夫不能回来引起的悲哀,道人所未道。
寄衣曲·忆郎赴边城: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214400.html
罗与之: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019.html
《寄衣曲三首》是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思念丈夫,从忆旧开始,三、四句,转而写失望,说如不是还有书信往来,眼前的分离就如同死去永无相见之期。第二首接写裁衣,这位女子在灯下为丈夫赶制寒衣而迟迟未成,三、四句,写女子一边赶做衣服,一边想念边塞的丈夫。第三首从丈夫不能回来,转而鼓励丈夫好好戍边。这组诗约作于宋理宗端平(1234-1236年)年间,作者屡试不第,又见蒙古北患,故作此组诗。
作者罗与之资料
罗与之的诗词全集_罗与之的诗集大全,罗与之,宋代诗人, 字与甫,一字北涯,号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南)人。端平间屡试不第,隐居以终。晚年潜心性命之学,诗多写山水景物和隐逸趣味,其诗为刘克庄所赏。有《雪坡小稿》两卷。..... 查看详情>>
罗与之古诗词作品: 《此悟·遑遑偶偶亦堪悲》 《下第西归·才难济世甘避世》 《寄衣曲·愁肠结欲断》 《唤我·晴空唤我出柴扉》 《束担·束担出荆扉》 《闲居遣怀·日暮掩松关》 《木犀花·秋影连蜷隐士攀》 《三高亭·灼灼曾晖渐欲西》 《旅思·荏苒秋光老》 《寄个梅兄·朱墨丛中不惮劳》
古诗《寄衣曲·忆郎赴边城》的名句翻译赏析
-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 - 罗与之 - - 《寄衣曲·忆郎赴边城》
-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 - 罗与之 - - 《寄衣曲·忆郎赴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