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左未生南归序赏析
这篇序旨在规劝韩氏兄弟不要做“忘世自得”的人。但话又须说得委婉,因而也取了一种由远及近、婉曲纡徐的结构形式,但较之早年的刻意摹仿欧、曾,却要自然圆美得多。
作者既不赞同对方的处世态度,便要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在封建社会里“父为子纲”,父亲的言谈对后人有不可抗拒的指导与约束作用,这时韩贫早已去世,作者便别出心裁地举出当年韩怦和自己的一段对话人手,借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韩平位列九卿时,一些有益的政见却得不到同僚的支持,也得不到皇帝的称许,在左右掣肘中,他曾感到一种进退维谷的矛盾,“欲告归,则上负吾君,而终亦莫能遂也;欲留,则内负吾心,而外赧于友朋。”于是,也曾十分向往“告然有以自得”的家居生活。他分析朝廷官僚们的腐败无能、习于苟且的原因,认为就在于社会上“人材之衰”,来往于自己及公卿门庭的,都是“钓名之人”而“无贤士”。并同时指出,韩祖昭兄弟“皆奸文术”,很有教养,且诚笃忠实的气质相同,祖昭又长期追随韩怦身边。对父亲的处世态度和勤劳国事的精神当最为了解。这既是为下文对韩氏兄弟的批评、规劝作铺垫,同时也是一个过渡。
文章在娓娓的追述中不露痕迹地渐次接近全文的主旨后,便直接切入,简叙韩祖昭两度出山又两度告归的经历,先称赞他“爵禄不入于心,视人人信有间”的品格,同时也提出劝勉:“君子之志事,更有大且远者”,这便是韩荑曾为之苦心追求的事业:“振起人材,为国家树根本”。作者殷切期望韩祖昭“能奉此意”,“学古人之学以成其身,以陶铸乡之后进”。正说之后,再行反说,委婉地表示出自己对娱情山水、无益国事的否定态度:“若惟逍遥山水间,为忘世自得之人,则非吾之所望于子也。”最后,又荡开一笔,请祖昭也将此意转达给他那位“闭门而不出者亦二十年”的哥哥,收束全篇。这节议论,软语叮咛,显得语重心长,极有说服力;同时也使读者豁然醒悟,前文之所言实际上都是为后面的劝勉预作铺垫,无一闲笔。而末尾旁逸斜出的一句话,看去略不经意,不费丝毫气力,却使人觉得纡徐从容,烟波不尽,收柬精采。
杜岕是方苞祖父方帜的朋友,而其父方仲舒又从之游,方苞及兄方舟因之得以奉侍,可谓三代交情,于其事迹当洞悉详熟。这篇墓志铭就是为明代遗民杜岕写的。
作者既不赞同对方的处世态度,便要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而在封建社会里“父为子纲”,父亲的言谈对后人有不可抗拒的指导与约束作用,这时韩贫早已去世,作者便别出心裁地举出当年韩怦和自己的一段对话人手,借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韩平位列九卿时,一些有益的政见却得不到同僚的支持,也得不到皇帝的称许,在左右掣肘中,他曾感到一种进退维谷的矛盾,“欲告归,则上负吾君,而终亦莫能遂也;欲留,则内负吾心,而外赧于友朋。”于是,也曾十分向往“告然有以自得”的家居生活。他分析朝廷官僚们的腐败无能、习于苟且的原因,认为就在于社会上“人材之衰”,来往于自己及公卿门庭的,都是“钓名之人”而“无贤士”。并同时指出,韩祖昭兄弟“皆奸文术”,很有教养,且诚笃忠实的气质相同,祖昭又长期追随韩怦身边。对父亲的处世态度和勤劳国事的精神当最为了解。这既是为下文对韩氏兄弟的批评、规劝作铺垫,同时也是一个过渡。
文章在娓娓的追述中不露痕迹地渐次接近全文的主旨后,便直接切入,简叙韩祖昭两度出山又两度告归的经历,先称赞他“爵禄不入于心,视人人信有间”的品格,同时也提出劝勉:“君子之志事,更有大且远者”,这便是韩荑曾为之苦心追求的事业:“振起人材,为国家树根本”。作者殷切期望韩祖昭“能奉此意”,“学古人之学以成其身,以陶铸乡之后进”。正说之后,再行反说,委婉地表示出自己对娱情山水、无益国事的否定态度:“若惟逍遥山水间,为忘世自得之人,则非吾之所望于子也。”最后,又荡开一笔,请祖昭也将此意转达给他那位“闭门而不出者亦二十年”的哥哥,收束全篇。这节议论,软语叮咛,显得语重心长,极有说服力;同时也使读者豁然醒悟,前文之所言实际上都是为后面的劝勉预作铺垫,无一闲笔。而末尾旁逸斜出的一句话,看去略不经意,不费丝毫气力,却使人觉得纡徐从容,烟波不尽,收柬精采。
送左未生南归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735.html
方苞: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4355.html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是清代文学家方苞为杜苍略写的一篇墓志铭。方苞一家三代与杜苍略相交,对其事略可谓耳熟能详,但作者只选取几个典型的生活片段,用白描手法着力刻画杜苍略安于贫穷、退让谦和的性格特征。从他对方苞兄弟求仕的不悦态度来看,在外表平和的内心,蕴藏着亡国的巨大伤痛。这篇墓志铭在写作上,平淡朴实,生动传神,颇值得称道;语言简洁,风格飘逸。杜岕是方苞祖父方帜的朋友,而其父方仲舒又从之游,方苞及兄方舟因之得以奉侍,可谓三代交情,于其事迹当洞悉详熟。这篇墓志铭就是为明代遗民杜岕写的。
作者方苞资料
古诗《送左未生南归序》的名句翻译赏析
- 夫古未有生而不死者,亦未有聚而不散者 - - 方苞 - - 《》
- 左君未生与余未相见,而其精神、志趋、形貌、辞气,早熟悉于刘北固、古塘及宋潜虚 - - 方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