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诗人 > 无名氏的诗 > >注释译文的意思

寡人愿安承教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无名氏 出自: 更新时间:2020-01-03
注释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安,安心,专心。承教,受教。
2〔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g),惠是谥号,战国时魏国的国君(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惠王八年,魏从安邑(山西夏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所以又称梁惠王。
3〔以梃(tǐng)与刃〕用棍和刀。以,用。梃,棍棒。刃,刀。
4〔有以异乎〕有什么不同吗?以,助词。
5〔政〕行政手段。
6〔庖(páo)〕厨房。
7〔厩(jiù)〕马圈。
8〔饥色〕饥饿的样子。
9〔野有饿莩(piǎo)〕郊外有饿死的人。野,郊外。莩,通“殍”,饿死的人。
10〔率〕带领。
11〔兽相食,且人恶(wù)之〕虎狼食禽兽,人尚且憎恶。且,尚且。恶,憎恶。之,指兽相食这件事。
12〔为民父母〕古人认为,百姓是王侯的子民,王侯要抚养百姓。
13〔恶(wū)在其为民父母也〕怎么还能做百姓的父母呢?恶在,何在。恶,疑问代词,哪里。
14〔仲尼〕孔子,字仲尼。
1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偶人的人,该不会有后代吧。作,制作。俑,陪葬用的偶人。用陶或木做成。后,后代。
16〔为其象人〕因为那些偶人像人。其,指偶人。象,好像。
17〔斯民〕这些老百姓。
18〔晋国,天下莫强焉〕天下没有比晋国更强的国家了。春秋时,晋国疆域逐渐扩大,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都属晋国。后于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地,晋遂亡。魏原来也属晋,所以魏惠王自称晋国。
19〔叟(sǒu)〕古时对老年人的敬称。
20〔及寡人之身〕到了我身上。及,到,达到。
21〔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梁惠王三十年(前340),齐国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大败魏军,杀魏将庞涓,俘虏太子申(惠王长子)。《史记》只记他被俘,未知死于何时。
22〔西丧(sàng)地于秦七百里〕梁惠王三十一年(前339),秦国伐魏国,魏因安邑离秦近,迁都大梁。后魏屡献河西之地(指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的西边一带)给秦国。
23〔南辱于楚〕指梁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魏在襄陵(河南睢县西)被楚国打败的事。
24〔寡人耻之〕我以之为耻。之,代败于齐、秦、楚之事。
25〔愿比死者一洒(xǐ)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比,为(wèi)。洒,通“洗”,洗雪。
2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有纵横各百里的土地(指小国)就能够称王(为天下之主)。方百里,方形两边相距一百里。
27〔施〕推行。
28〔省刑罚〕减少刑罚。省,减少,精简。刑罚,古时刑指肉刑、死刑,罚指令罪犯用金钱赎罪,都是对罪犯实行惩治。
29〔薄税敛〕减轻赋税。薄,减轻,减少。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
30〔深耕易耨(nòu)〕深耕土地,除去杂草。易,治。耨,锄草。
31〔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壮年人用余暇的时间学习孝悌忠信。孝,孝顺父母。悌,恭顺兄长。忠,忠心爱国。信,诚实待人。
32〔事〕侍奉。
33〔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
34〔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以使(壮年人)制作棍棒用来打击秦国和楚国的武力了。意思是壮年人都尊君亲上就会为国效死。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用来代表整个兵力。
35〔彼夺其民时〕国君抢占了老百姓耕作的时令。彼,那个,那个国君。夺,抢去,占去。民时,指百姓耕种收割的时令。
36〔陷溺〕陷到井里,淹在水里,意思是暴政害民。
37〔征之〕讨伐他们(不行仁政的国君)。
38〔敌〕敌对,能抵抗。
翻译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考证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其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更是其出处。事实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语即非出自《论语》,也非出自《礼记》,而恰恰是出自孟子与梁惠王的这一席话。正是《孟子》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并同时阐述了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因为俑太像人了。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具体含义,但言下之意无疑是鄙视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孟子的理解是不容置疑的——与其质疑他的理解,还不如干脆质疑他凭空捏造孔子的话。
除此之外,宋朝的朱熹还对此作了补充。他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集注》)”
“刍灵”即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践踏。
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那之前的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反对,何况用真人殉葬呢?商朝时期是流行真人殉葬的,考古发现很多商代坟墓中都有人殉的遗迹,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回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

寡人愿安承教: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3709.html

无名氏: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5.html

字词翻译
禁:皇宫。
火:失火。
患:忧虑,担心。
不日:短期,没几天。
毕:完成。
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的年号。
禁:古时皇帝住的地方为禁中。
丁晋公:名丁谓,北宋大臣。
主营:主管。
尽:全部。
复:修复。
实:填充,填塞。
济:受益,成功,完成。
通衢(qú):大路,干道。
堑(qiàn):沟,深沟。
决:疏通水道。
斥弃:抛弃的。
三役:三件工程;指取土、运输材料及处理瓦砾灰壤。役:工程。
为:变成。
举:行动。
计:核算。
译文
祥符年间,宫中失火。那时,丁晋公奉命主管修复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木排竹筏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把废弃的砖瓦、灰土等填到深沟里,又把它恢复为街道。做了一件事却解决了三件费力的事,节省下来的钱用亿万计算。

作者无名氏资料

无名氏

无名氏的诗词全集_无名氏的诗集大全,佚名,亦称无名氏,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 查看详情>>

无名氏古诗词作品: 《题寝宫诗·农桑不扰岁常登》 《白雪歌·皇穹何处飞琼屑》 《唐衢墓·京洛先生三尺坟》 《题水心寺水轩》 《赠玉岩诗·堪笑先生四壁无》 《挽词·平生轻长物》 《奉谢徐献子》 《佑圣殿·挺锋镇北阐威权》 《闺怨·有约未归蚕结局》 《道院·幽栖枹朴古先精

《寡人愿安承教》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