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僧爽白鸡·断尾雄鸡本畏烹》 《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 《八境图·朱楼深处日微明》 《六咏·幽居有古意》 《开先漱玉亭》 《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 《陌上花·陌上花开蝴蝶飞》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的相关诗句
-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 - 苏轼 - - 《》
-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 - 苏轼 - - 《》
-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 - 苏轼 - - 《》
-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 - 苏轼 - - 《》
-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 - 苏轼 - - 《》
- 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 - 苏轼 - - 《》
-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 - 苏轼 - - 《》
-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 - 苏轼 - - 《》
-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 - 苏轼 - - 《》
-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 苏轼 - - 《》
苏轼的名句
-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 - 苏轼 - - 《屈原塔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
-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 - 苏轼 - - 《瑞鹧鸪·观潮》
-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 - 苏轼 - - 《和秦太虚梅花》
-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 - 苏轼 - - 《沁园春·孤馆灯青》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 苏轼 - -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 省可清言挥玉麈,真须保器全真 - - 苏轼 - - 《临江仙·赠王友道》
-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 - 苏轼 - - 《》
- 花尽後,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 - 苏轼 - - 《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
-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 - 苏轼 - - 《行香子·昨夜霜风》
-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 - 苏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