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和张昌言喜雨》 《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 《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 《次韵张畹·新落霜余两岸隆》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 《梦中作寄朱行中》 《张嘉父·空翠娱人意自还》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 《和宋肇游西池次韵》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的相关诗句
-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 - 苏轼 - - 《》
-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 - 苏轼 - - 《》
-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 - 苏轼 - - 《》
-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 - 苏轼 - - 《》
-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 - 苏轼 - - 《》
-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 - 苏轼 - - 《》
-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 - 苏轼 - - 《》
苏轼的名句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 - 苏轼 - - 《》
- 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 - - 苏轼 - - 《黄泥坂词》
-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 - 苏轼 - - 《阮郎归·初夏》
-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 - 苏轼 - -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南来三见岁云徂》
- 花香袭杖屦,竹色侵盏斝。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 - - 苏轼 - - 《司马君实独乐园》
-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 - 苏轼 - - 《澄迈驿通潮阁》
-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 - 苏轼 - - 《》
-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 苏轼 - - 《》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 苏轼 - - 《》
-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 - 苏轼 - - 《王维吴道子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