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其二赠写御容妙善师》 《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 《绝句·峨峨叠石立何孤》 《子由·两鹤摧颓病不言》 《四时词·新愁旧恨眉生绿》 《读山海经·谈道鄙俗儒》 《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蓬》 《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的相关诗句
-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 - 苏轼 - - 《》
-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 - 苏轼 - - 《》
-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 - 苏轼 - - 《》
-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 - 苏轼 - - 《》
-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 - 苏轼 - - 《》
-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 - 苏轼 - - 《》
-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 - 苏轼 - - 《》
苏轼的名句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 苏轼 - - 《题沈君琴》
- 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 - 苏轼 - -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
-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 - 苏轼 - - 《如梦令·题淮山楼》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 - - 苏轼 - - 《》
-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 - 苏轼 - - 《更漏子·送孙巨源》
-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 - 苏轼 - - 《》
- 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 - 苏轼 - - 《哨遍·为米折腰》
-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 - 苏轼 - - 《满庭芳·三十三年》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 苏轼 - - 《》
-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 - 苏轼 - -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