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年残秋偶作赏析

朝代:现代 作者:鲁迅 出自:亥年残秋偶作 更新时间:2017-06-29

题目“残秋”二字,即是节令的写实,也是时局的象征,饱含苍凉意味。

诗的正文,紧扣题意写景抒情。首联“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一语双关,既概括了节令和时局的肃杀、严峻气氛,又表露出忧郁的情怀。这和鲁迅一贯不媚悦权势,正视现实黑暗,以“枭鸣”报告“大不吉利的事”的态度是一致的。首句“曾惊”一词,含有不自今年始的意思,他曾写过“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等“惊秋”诗句

中间四句具体写“残秋”情景。颔联“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此联半是抒情半是叙事。诗句中的“沈百感”,与杜甫“抚事煎百虑”的诗意相近。“金风”句愤怒指斥了南京政府将几十万中央军撤离河北的罪行。其中“走千官”一语,是反其意活用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岑诗是赞群臣早朝的盛况,鲁迅将“拥千官”改换一字,讽刺意味十足。颈联“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进一步抒发心境之忧。此联驰骋想像,以上下求索而不可得,比喻时局极为艰险。这是鲁迅所写诗句‘‘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等寓意的相承和发展。

尾联“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首句是反其意用晋朝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形容国统区万马齐喑的状况。这是鲁迅的亲身感受:“周围像死一般寂静”,“邻人十去其六七,入夜阒寂,如居乡村。”与去年“中夜鸡鸣”的气氛和心境不同。次句忽转“亮色”,表现了作者鲁迅对中国前景的乐观预见,因为他深信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这首诗即充满对国破民艰的忧郁,又含有对未来的希望,可喻为现代“离骚”。其艺术技巧也十分精湛,如:诗题与诗意的绝妙契合;比喻、借代、对仗等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用字的精当传神,“惊”、“沉”、“走”、“尽”、“偏”等词,都是富有情采的“诗眼”。此外,平仄既守格律又不拘泥格律。

亥年残秋偶作:https://www.gushicidaquan.com/gushi/45921.html

鲁迅: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743.html

《学生和玉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巧妙地引用国民党官僚申斥学生的话,并加以驳斥,通过对比学生和玉佛不同的遭遇,又运用了一些口语,讽刺了他们贪财的本质。语言幽默诙谐,形象极其生动。

这首诗写于1933年1月30日,出自杂文《学生和玉佛》。当时北平局势十分危急,山海关1月3日为日军侵占后,敌人进窥热河、察哈尔北部,并于26日分兵三路包围了热河省开鲁县。继东北之后,华北半壁山河岌岌可危,又将沦于敌手。国民政府担心北平保不住,故将大量的文物运到南京,防止被日军抢夺。1月28日《申报》号外载27日北平专电曰:“故宫古物即起运,北宁平汉两路已奉令备车,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29日号外又载28日中央社电传教育部电平各大学,略曰:“据各报载榆关告紧之际,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均经调查确实。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学校当局迄无呈报,迹近宽纵,亦属非是。仰该校等迅将学生逃考及提前放假情形,详报核办,并将下学期上课日期,并报为要。”当局以“战略关系”和“诱敌深入”为借口,放弃北平,既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于是以此为话题,创作此诗予以讽刺。

作者鲁迅资料

鲁迅

鲁迅的诗词全集_鲁迅的诗集大全,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查看详情>>

鲁迅古诗词作品: 《答客诮》 《报载患脑炎戏作》 《悼丁君》 《教授杂咏·可怜织女星》 《莲蓬人》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无题·大野多钩棘》 《湘灵歌》 《无题·禹域多飞将》 《题呐喊

《亥年残秋偶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