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代诗人 > 苏轼的诗 > >创作背景的意思

刑赏忠厚之至论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出自: 更新时间:2017-06-16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宋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策论的题目。

刑赏忠厚之至论:https://www.gushicidaquan.com/wenyanwen/292.html

苏轼:https://www.gushicidaquan.com/shiren/186.html

注释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吁俞(xū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皋陶(gāo 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

宥(yòu):宽恕,饶恕。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方命:逆名也。圯族:犹言败类也。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遄(chuán):快,迅速。

沮(jǔ):停止。

已乱:制止祸乱。

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白话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作者苏轼资料

苏轼

苏轼的诗词全集_苏轼的诗集大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查看详情>>

苏轼古诗词作品: 《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张平阳·万户春浓酒似油》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 《和陶停云·凛然清臞》 《席上代人赠别·莲子劈开须见臆》 《雨中花·夜行船》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 《重寄·凛然高节照时人》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牡丹·小槛徘徊日自斜

《刑赏忠厚之至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